
40歲的倒數(其實還有481天啦)
最近對「經營」突然感到一絲疲倦。
製作節目、書寫文字、陪伴兩個孩子成長,算是過去四年生活的重心。
但隨著產業的節奏、業主的要求,有時候輸出的內容好像和內心有一小段距離。
我在過去幾年,盡量隨時保持覺察狀態,但到最近突然強烈的對於經營熱度、使用社群,感到些微的疲乏。
於是我想開啟電子報,分享母職、創業、閱讀上的一些心境。
同時也練習更好一點的書寫。
慢慢的也希望讓自己的創作與付出,轉成電子報、訂閱節目,把品質製作得更完整。
這是一封封坦露的自白,也希望能傳遞給願意慢慢閱讀的讀者。
-
趁著天氣好,我會在送完孩子後到家附近的公園走走。
秋天是我最喜歡的季節,沿路落葉顏色不一,風與空氣的味道甜甜的。
早晨的公園比較多老人,大家各做各的事情,很自然的也不會在意他人的眼光。我把鞋子脫掉後赤腳在草地上走動,選一棵沒被小狗尿尿的大樹擁抱,透過樹替自己充電,幫自己的「氣」做一次循環。
家附近的公園連接郊山,山不太高,小步道走上去再下來不到20分鐘時間,神奇的是,一旦往上走個200公尺,那些平地的人車聲響變突然被樹葉隔絕在外。短短幾步路,瞬間離塵。
原本盤算著想吃份河粉蛋餅當早餐,但突然之間,或許是大自然的影響,覺得更應該好好照顧自己。於是沿路買了西洋芹、羽衣甘藍和藍莓,回家打了一杯綠拿鐵。最近起床都會喝500cc溫熱水,搭配乾刷。乾刷是不是一種智商稅,目前不得而知,但我最近正在重新省視、收撿人生,將目標放在健康幸福的中老年,現在開始執行不發炎的人生計劃,應該還算從容。
昨天因為一場工作的與談,認識了一位竹科的媽媽。看起來相當年輕,打扮得神清氣爽,乍看有點像曾沛慈。那場與談主要在聊在科技業工作的女性、以及生活與交通的分享。在訪談的過程,才知道她甚至大我一歲,有三個孩子、已恢復單身,現在全職正在讀GMBA!
訪談的一開始,她和主持人表示,自己是一個喜歡競爭的人。「因為我喜歡贏的感覺。」工作的訓練,讓她非常擅長整合內外資源,居住的社區有一點像大型的宿舍,鄰居之間透過社群,會一起團購、叫車共乘、叫餐。每天到了孩子放學後,她就固定叫餐,孩子們回到家會按照既有的SOP:脫鞋、放書包、洗澡、準備吃晚餐,要是有人恍神,她就會請三個孩子大聲的複誦家裡的core value:效率、自律、速度。
哇,我一邊敬佩於她經營管理家庭的能力,同時也在檢視自己生活的狀態。
大約11年前,我也曾短暫地在竹科落腳。竹科的生活適合喜歡並擅於規劃的人。
每天我順著車流,從住處抵達公司。下班後再依循著一樣的路線返家。到了假日,和一樣的眾人抵達商場、大賣場、或是離開新竹,到了週日晚上再回來準備一週的奮戰。
當時的生活,對我而言像是突然從大海進入了急流的溪水。週而復始,生活彷彿只剩週末,一到五的每一天,重複著類似的工作內容與健身、語言課,看起來非常規律。但就像是水煮雞胸與花椰菜,精實而乏味。
在新竹置產後,我們已成家的朋友們買房、買車、換房、換車。孩子的教育不能等,幼兒園即開始補習、學英文、上程式語言。這對尚未結婚的我來說,感到相當恐慌。於是我決定離開日復一日的工作性質、離開可預測接下來五到十年的生活模式。
新竹短暫生活的那一兩年,是確認我和先生要步入婚姻的時刻。婚後我們先後到北部工作,將新竹的房子脫手,重新在北部落腳。有了孩子之後,為了成為能夠在她小學時、牽著手走路放學的家長,我重新鋪設了自己的職業道路,期望能做到所有人心中那句「事業與家庭兼顧」。
然而,此刻寫下這句話時,我也在想,到底何謂兼顧呢?
那位「曾沛慈」媽媽在描繪自己此刻的生活時,自嘲了自己「太捲了」。其實誰不是呢?我取了一個諧音懶人的稱號,事實上也常常反其道而行。離開職場的休息時間進修、停下來時閱讀、在忙碌的工作之餘健身運動,還不忘關注時尚,這年頭想當個略顯體面的人,容易嗎!?
現在的社群與網路,常常讓人誤以為成功容易、並且是很快的事。
但真的如此嗎?
但眾人認為的成功,真的是自己心裡想追求的嗎?
「我是否正在追逐著虛幻的目標?」
「我是否享受當下正在努力的事情?」
今天在郊山擁抱樟樹的同時,我忍不住想開始替自己寫一份「不發炎的人生提案」
我想更緩慢地去感受生命、更仔細的閱讀每一本書、更貼心的對待每個身邊的人,還有隨時記得照顧自己。
這是我「不發炎的人生」連載,感謝你看到這裡。
-